快來按~❤

目前分類:❥親子教養 (1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寶寶戒尿布  

▣不要操之過急!

๑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表示,寶寶何時戒尿布,會因為文化不同而有差異。
๑而即使同樣文化,不同年代也有差異,像是美國在1945年有65%的幼兒在1歲甚至出生8~10月就開始戒尿布,但是到1970、1980年代,1歲以下戒尿布的比例只有不到6%。
๑年代不同,家長的觀念會跟著轉變,早期以父母的生活便利為主為主,所以開始的早,現在多以孩子為中心,強調觀察孩子的發展,資源也較以前充足。

▣寶寶生理心理準備好,就是最佳訓練時機

๑臺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護理長薛惠珍表示,國外父母幫寶寶戒尿布比較偏向以自然方式,國內則呈現兩極化,例如老一輩帶孩子就會比較早,因為早期只有布尿布,洗和曬很麻煩,所以多在1歲前開始訓練,現在有紙尿布、學習褲,使用方便,家長較不會急著訓練。

๑國外曾做過統計,約有10%的孩子在3歲前完成訓練,有26%到4歲還未訓練。
๑美國兒科醫學會則建議不要太早訓練寶寶上廁所,台灣多以兒童健康手冊裡面的建議為參考,在1歲半到2歲之間開始。而到底什麼時候開始,應取決於孩子的心理、生理發展狀況,父母和寶寶都要做好準備再進行。

๑薛惠珍護理長表示,孩子生理夠成熟,就是戒尿布的最佳時機,包括已經會走路、會穿脫褲子,可以很穩的坐在馬桶上,能表達,肛門括約肌也發育成熟。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抱不搖自然入睡  

打開兒童健康手冊「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」篇,即清楚載寫:6個月大後,盡量讓寶寶學會自行入睡,家長的幫助越少越好。
如果總是靠家長拍、抱、搖或餵奶哄他入睡,習慣別人安撫的寶寶在夜間由深睡回到淺睡狀態時,一旦感覺到沒有人再安撫他就會醒來,吵著要家長再用同樣的方式哄他入睡,一夜間發生1至數次都有可能。日復一日家長的身心都會受到很大的干擾。

◈寶寶乖、快快睡

▲睡飽飽,長得好
✍俗話說:「一眠大一吋」,良好的睡眠品質可提供生長發育最佳助力,家長應該在寶寶出生後協助建立規律的睡眠模式。
๑不過並非每個寶寶都是安睡天使,有些寶寶精力旺盛,經常臨睡前還因為貪玩毫無睡意,有些敏感寶寶則是淺眠易醒,甚至容易驚醒哭鬧,使得爸媽一整晚無法安心入眠。

๑臺安醫院嬰兒室護理長薛惠珍表示,寶寶出生3個月後可循序建立自然入睡的習慣,養成方式不可過於激進,且應優先回應寶寶的生理需求,並給予充足的安全感。
๑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印的兒童健康手冊上也提到,2、3個月大後,夜裡盡量減少換尿布,寶寶如有響動可先不理睬,除非他大哭不然不要餵奶。
๑餵奶時不要開大燈,不跟他說話或玩,亦可逐漸減少餵奶量,讓他體會白天和晚上的不同,而逐漸放棄夜間吃奶的習慣,一覺睡到天亮。

▲哄睡3大禁忌
๑孩子夜間的睡眠分成7、8個週期,淺睡與深睡交替進行,淺睡時會有響動,可能吵醒同床的家長,此時除非孩子大哭,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撫動作,如餵奶、拍背等,給孩子機會學習自行入睡比較適當。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滋養孩子心靈  

▲教養孩子時,爸媽一定要使用五種重要的話語,包括「愛的話語」、「打招呼的話語」、「感謝的話語」、「請求的話語」、「道歉的話語」,滋養孩子稚嫩的心靈。
少了任何一種,孩子的人際關係都無法順利。
☞請務必把這些話語傳達給孩子,讓孩子擁有更豐富積極的人生。

✔1.愛的話語:「好喜歡」十肢體接觸,帶來幸福
๑「愛的話語」可以直接給予孩子肯定,孩子的潛意識裡會在留下許多寶貴的訊息。
洗澡的時候,請磨蹭孩子的臉頰,「好喜歡你喔」。睡覺前,可以親親孩子,「晚安,你是媽媽最寶貝的 ○○」。我想日常生活中一定有許多這樣的機會。
๑即使孩子長大,也要常告訴孩子:「你出生時,我真的好高興。」家母在成長過程中,外婆完全沒有對她說這類的話。或許因為自己有過寂寞的經驗,她常不斷告訴我「我愛你」、「你出生的時候,我高興到覺得自己死了也無所謂」等話語,多到幾乎讓人吃不消。
๑在臉頰上親吻,或擁抱都是家常便飯。當然還有許多愛的話語,都帶來「爸媽非常需要我」、「要是我不在,爸媽一定會很難過」的訊息。
我在國中、高中、大學時期,曾經是班上霸凌的對象。幸好,在每一段時期,除了欺負我的人外,我還有許多朋友,陪我一起度過難關。
๑但是,真正支持我的力量,其實來自父母親從小就不斷給予我的許多「愛的話語」。
霸凌會給孩子「你最好消失算了!」、「你這個人很煩耶!」,甚至還有「你乾脆死了算了!」這類可怕的負面訊息。這種時候,那些在心(潛意識)裡累積的「愛的話語」,就能拯救你的孩子。
「你最好消失算了!」 → 「沒關係,我可以到需要我的爸媽身邊去。」
「你這個人很煩耶!」 → 「可是我爸媽說他們很需要我。」
「你乾脆死了算了!」 → 「我可是爸媽的寶貝!要是我死了,他們會有多難過。我才不要死呢!」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掌握幼兒智力發展黃金期  
▫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,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們發展成聰明、能幹的天才,更希望贏在成長的起跑點上,儘管經濟再不景氣,對父母來說什麼都能省,就是小孩的教育不能省。尤其是2-8歲更是兒童的智力發展關鍵期,因此許多益智類成長教材更是家長採購的首選清單。 

▫天下的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,但是大多數的父母缺乏陪伴孩子的時間,因此選擇交給保母或是上托兒所,而就算有機會可以陪伴孩子的父母,有大多數人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措手不及,但是小心一不注意,錯失的不只是孩子的成長陪伴,而是失去了養出天才兒童的機會,到底怎麼樣才能養出天才小兒童,避免孩子在學習的階段輸人一等呢? 

▫✎﹏﹏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布侖姆(B.Bloom)研究表示,一般人類的智慧到十七歲左右便發展至成熟的程度,且到八歲時已決定智力發展的80%,因此將2-8歲可稱為「智力發展黃金期」。
▫✎﹏﹏因為兒童一歲時智力至少發展至20%,在四歲時便發展到50%,在八歲時就達到80%,如果不幸在智力發展時處於貧乏惡劣或缺乏教養的環境中,則每年會降低其智商2.5%,因此千萬不能忽視幼年時期的教育。
▫因此,一向以重視小孩教育,以電腦辭典聞名的快譯通,針對正處於黃金發育期的孩子,推出適齡適學的「快樂寶貝兒童學習機」。 

▫快譯通行銷部門表示,科技日新月異,為孩子選擇對成長有助益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,因此快譯通看見在一片「智慧潮」中家長的需求,為學齡前兒童推出了全真人錄音的TP201快樂寶貝兒童學習機,讓孩子可以透過這款專屬於兒童的平板,快樂的方式接觸系統化學習課程。 

▫為了讓孩子可以快樂學習,家長也能安心。這款兒童學習機針對2~3歲家庭生活階段、3~6歲幼稚園階段與6~7歲銜接國小階段,內建了近400個適合不同階段的課程,結合了蒙特梭利、多元智能與情智導學等幼教理念,讓孩子在動畫、音樂、互動遊戲中吸收生活習慣、性格養成、人際關係、思維能力與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知識,不僅有豐富的互動式遊戲,也有以生活環境與教育為主題,開發鍛鍊孩子的七大智力,更注重親子互動,有「床邊故事」、「經典童話」等親子閱讀課程,爸媽也能將家人的照片、留言、或說故事錄下來放進快樂寶貝。 

▫除此之外,快譯通瞭解父母更重視孩子的健康,因此特別注重安全健康的把關。快樂寶貝使用電阻式螢幕,色彩柔和,兼顧了更適合幼兒手指與腦力訓練的壓力式觸碰與保護視力,並且採用最安全的矽膠,材質通過SGS檢驗安全無毒,重量僅320g,即使年幼的孩子也拿得輕鬆。
(文章載自NOWnews/記者王郁淳)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訓練孩子受挫能力  

๑小明讀中班時(對!又是小明,他真的是筆者的好朋友)常常出現下面幾個情況:玩遊戲不認輸、排隊一定要第一個、想要吃布丁的時候就一定要,沒得商量,要他等個五分鐘就像是世界末日來臨一樣,哭得很崩潰(讓大人聽得也很崩潰),隔壁鄰居聽到搞不好想打113了…希望這樣的情形沒有出現在你們家的寶貝身上。

๑常常聽家長問到類似上述的情形,小朋友常常生氣大哭,哭點很低,哭起來又很強烈,這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造成困擾,大家都想知道這該怎麼辦。

๑就筆者而言,要分析這種行為模式背後的成因,可能得和家長坐下來談個把個鐘頭,從氣質因素、健康因素開始確認,一直要談到身邊主要照顧者和孩子的互動模式、手足互動模式等等。

๑所以,若是下面的建議各位讀者用來不管用的話,必定有些因素是我們尚未完整觸及之處,還是建議要尋求專業臨床心理師的諮詢。同樣地,若是在讀過有關親子、教養之類的書籍後,認為書上的建議不管用,也是一樣需要進一步諮詢。

◎一般要訓練孩子的挫折忍受力,最簡單的起點,不妨由訓練「等待」開始。
為什麼呢?以下是我的理由:

✔一、生活中出現等待的機會很多,所以訓練的次數很充足。

例如:輪流玩一個玩具要等、想看的卡通還沒播出要等、想吃布丁自己撕不開也要等父母去撕…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心智發展下  
►►►►Part2:心智發展篇◄◄◄◄

┅┅☞心智發展及教養方式☜┅┅

๑嬰幼兒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,除了先天氣質之外,後天環境的影響也非常重要,家長在處理寶寶的吃喝拉撒睡之外,也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語言能力發展。

┅┅☞6個月以前‧社會性互動較多☜

๑寶寶在2個月時,就會出現社會性互動的微笑,有些家長認為這時候的寶寶就是吃飽睡好即可,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,應該多逗弄寶寶,讓孩子早一點接受這個世界的刺激。

┅┅☞熟悉爸媽的臉孔和聲音☜┅┅

๑寶寶在6個月以前不會有太多複雜的情緒,只要跟他玩,都能很快吸引他們的注意,或是逗他們開心,4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會笑得很開心、心情很好、很興奮時甚至會尖叫。

๑到了6個月大時,會認得爸爸媽媽或主要照顧者的臉孔,能發出的聲音更多,像是牙牙學語的聲音,也懂得發出聲音表達情緒及對外界的反應,這時寶寶的社會互動主要在情緒表現上。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掌握寶寶心智發膽  

❈寶寶的成長和發展每天都在進步,家長必須先有發展里程的概念,才能依照孩子的發展歷程,給予適合的刺激和教養,重點是爸爸媽媽要多花點心思,每個寶寶的個性和進度都不同,仔細觀察並在需要時給予協助,能幫助寶寶長得更好

►►►►Part1:感官知覺篇◄◄◄◄

┅┅☞認識感官知覺☜┅┅

๑五感(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)指的是五種感覺,深深關係著寶寶的成長。
✐~✡當五感發展的愈協調、靈活與成熟,對於寶寶未來的發育進程,如:學習、情緒穩定性、肢體協調性、人際關係等,都會有所影響。

┅┅☞五感知覺的內容☜ ┅┅

๑一般所熟知的五感,其實包含了感覺和知覺兩個部分,馬偕醫院物理治療師盧愷莉表示,嚴格來說,感覺和知覺並不相同,感覺是透過感官接受刺激,而知覺則是在接受刺激後,經過腦部的思考和輸出,再形成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動作表達出來。簡單來說,感覺是接受,而知覺有經過思考後再做出表達。

┅┅☞感知覺和經驗有關☜┅┅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聽見孩子內心話  
(內容摘自《情緒教養 從家庭開始》,作者楊俐容,天下雜誌出版)
●《講義》雜誌為了解小朋友的感受,自二○○一年起開始進行「小朋友幸福大調查」。

●二○○八年的調查結果顯示:兒童感到幸福的最主要原因是「溫暖的家、父母關心」;最能為小朋友帶來幸福的人,前三名全為家人所包辦,分別是「父母」、「兄弟姊妹」、「母親」,其次才是「朋友同學」;而小朋友對父母最大的期待則是「傾聽我的心聲」。

⊙雖然時代變遷速度加劇,家庭的功能似乎日漸式微,但在孩子單純的眼光裡,「家」,尤其是以父母為主體的家庭生活,仍是他們最期待的避風港。
✎﹏﹏而且只要父母具有傾聽的能力,即使沒有名廈豪宅、無法錦衣玉食,仍然可以成為孩子幸福的泉源。

✔的確,「傾聽」是親子溝通最核心也最重要的技巧。
⊙父母親的傾聽能夠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困擾與煩惱、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,抒發對未來的抱負與理想。
在任誰都能侃侃而談的氣氛下,溝通自然暢行無阻,親密感也會油然而生。這樣的家庭無論碰到什麼樣的挫折與衝突,都有勇氣去面對,也有能力去解決。

⊙但傾聽說來容易做來難。良好有效的傾聽是一個需要全心投入的積極互動過程,不只要掌握孩子已經說的,還要能接收到孩子沒有清楚說出來,以及背後所要表達的感受和想法。

►爸爸媽媽可以試著錄一段和孩子的對談,再依照下列法則檢視看看,為自己的傾聽能力打分數。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愛笑寶寶  

第一招☞:以最好的微笑迎接寶寶
以身作則,讓寶寶無時無刻看見父母的笑容,並保持好心情
讓寶寶逐漸習慣任何場合都將笑容掛在嘴邊,笑臉迎人。

第二招☞:互動時常逗弄寶寶開心
父母和寶寶玩耍時,要儘量逗寶寶笑,因為當寶寶看到父母滿足的表情,會使他笑得更加開心;這個時候,寶寶笑出聲,也是一種學習喔。
當你用寶寶喜歡的遊戲一再逗弄他,他都會這樣笑,這個過程中他能夠重複經驗與預測將要發生的刺激。

第三招☞:一個笑臉牽引更多笑臉
當寶寶遇到陌生且不知道該如何反應的事物時,通常會望向父母爸。
此時,若父母對寶寶揚起嘴角,寶寶就會明白,並露齒一笑。
通常大人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笑,也會不知不覺地跟著放軟表情,綻放笑容。

第四招☞:多帶寶寶外出與人接觸
有些寶寶在家整天笑逐顏開,但面對外人便顯得退縮,此時父母若能多帶寶寶外出,讓寶寶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展露自信與笑容,也能增加寶寶對自我的肯定哦!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孩能力決定於父母的教育  



她出生就吃母奶,家裡沒有電視,非常喜歡看書。
一般孩子會害怕的事,像是打針、吃藥,對她來說,都不是問題——而她只有兩歲多。
兩歲多不是很長的人生,但還是有足以讓人研究的歷史。一歲的時候,她生病了,去醫院之前,
媽媽跟她談人為什麼會生病,醫生可能會怎麼處理:量體溫、使用聽診器、看喉嚨,以及醫生為什麼要那樣做。
最後,還跟她說:「可能會打針,打針會痛,」並且說了「會痛」的好處,
然後說:「痛的時候,如果想哭,妳就哭。」
沒有想到,她不但沒有哭,她看著護士打針「客觀」的模樣,好像那個針是打在別人的身上。

兩歲的時候,又生病了,那一次的症狀比較特別,只要喝到奶水,就會嘔吐。怎麼辦呢?
媽媽把整個情況為她解說了一遍,
然後說:「我們不要喝ㄋㄟㄋㄟ了,好不好?如果妳很想喝,難受的時候,媽媽會抱著妳。」
她認真地想了想,就答應了。

當天晚上,半夜,她非常想喝ㄋㄟㄋㄟ,在媽媽的懷裡翻過來又轉過去的,但就是不說出口,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寶寶參與育兒  

老是賴在沙發上看電視、玩iPad的爸爸們注意了!與嬰兒互動不只是媽媽的責任,英國研究顯示,父親與初生嬰兒若有良好互動,對於孩子未來行為發展有正面影響。

根據《兒童心理學及精神病學》,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團隊,在追蹤192個家庭,評估父子關係與寶寶行為發展後發現,3個月大的嬰兒若與父親有良好的互動,到了1歲左右發生行為障礙的機率較低。反之,父親如果與嬰兒較疏離,孩子在長大後產生行為障礙,如學習力低落、無法融入同儕團體的可能性則會提高。而且,這種關聯性,在男嬰身上表現得更明顯。

領導這項「爸爸要及早參與育兒」(Do early father)研究的瑞成德尼(Paul Ramchandani)說:「我們發現,如果父親與孩子的互動熱切,孩子比較不會有行為上的問題。反之,如果父親表現得比較疏離,或是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緒,將來小孩有行為障礙的機會較大。」

他也坦承,目前無法證實爸爸與嬰兒疏於互動,是否是造成孩子行為障礙的主因。因為疏於互動,可能也代表家庭關係、夫妻關係陷入困境,與孩子的互動當然也會連帶出問題。不過,這項研究已足以提醒各位爸媽,與嬰兒早期互動的重要性。
(網路轉載)

 

 
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image  
 

๑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」,因此當寶貝出生後,是否要回到職場工作,往往是媽媽的心中最大的掙扎。特別是在現在奶粉、尿布齊漲的時刻,這樣的壓力下,更激化媽媽們內心的衝突。但是,光光老師還深深地建議,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,在孩子兩歲以前應該自己帶孩子。

๑ 小寶貝出生的前兩年,是孩子變化最快的時刻,每天都會有著不同樣的變化。特別是在8個月以後,短短一周就會學會一樣新技巧,很快的學會站、學會走、學會講話。在你的陪伴下,孩子成長與學習的變化,會將你的疲累轉化喜悅。就算是再累,看到寶貝的笑容,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
๑ 此時,更是寶貝建立「信賴感」的關鍵,你的陪伴不僅僅是照顧,更是建立孩子「安全感」的關鍵。讓孩子知道你永遠都會在他的身邊,這樣的情感連結是日後無法取代的。
๑從每天的照顧與相處中,觀察寶貝的一舉一動,自然跟寶貝產生默契。就像是心心相連,只要寶貝給一個眼神,似乎就可以彼此溝通。

๑ 請不要寄望爸爸可以像你一樣,絕大多數新手爸爸都是在6個月後,才會真正有當爸爸的感覺。

๑ 所以請不要對爸爸太多的苛求,多給爸爸一點時間,彼此相互的「讚美」與「鼓勵」才是最重要的。
(網路轉載)

♞激推非Buy不可好物➠http://goo.gl/zG4afC
☆-----------------☆

↙喜歡這篇文章請按個 『讚』!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教養  
✎﹏﹏【 VM 國立體大門市™】整理報導

◇常言說得好,看一個孩子的教養好不好,就可以看出家庭教育與父母的為人,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孩子親密接觸的伙伴,所以要及時糾正孩子諸多的壞習慣!
◇以下這6種行為,父母要特別注意。

✔孩子要及時糾正的6種壞習慣

◆1.《打斷談話》:

✥為何不容忽視,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,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,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。

✥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,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。

✠ 制止方法:
✣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、不能打擾你。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。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【促進寶寶大腦發育要雙管齊下】  

一、三招刺激寶寶大腦發育


1、形象語言的啟迪


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,儘量讓孩子用完整的語句表達意思,以便較早地開發孩子對語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。通過生動、新穎、形象的話語,促進他的理解和記憶,萌發出孩子們形象聯想,並調動出自由天真的幻想。


2、左右腦同時開發


要多使用左眼、左耳、左手、左腳,發揮其功能,促進右腦的發育。多做一些由簡單到複雜、由被動到主動的運動;要有意識地激發嬰幼兒用手抓、握、捏、扔、接、拍及跑、跳等各種運動,尤其是要訓練其手腳的精細動作,促進小腦發育和平衡。


3、適當資訊的刺激

文章標籤

媽媽日記の波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